《反詐系列-深度報導 2》:他不是笨,他是走進被設計好的「情感局」
2025-08-30 / 專題報導
瀏覽人次:1384
記者徐庭揚/花蓮報導
「我以為,終於有人懂我。」這句話,成了阿志(化名)在被詐騙後,最常說的一句話。38歲的阿志是一名機械工程師,離婚三年,獨居在新竹。規律而孤單的生活,讓他渴望能有個人陪伴。
以為遇見真愛,卻是詐團開場白
在一個交友App上,他遇見了「Catherine」,一位自稱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商女高管。她的談吐優雅,關心細膩,每天都和阿志從工作聊到家庭,從音樂聊到未來。這段關係,逐漸填補了阿志內心的空缺。他開始對這段關係抱持期待,特別是當Catherine說出:「我覺得你很踏實,我們可以一起規劃未來。」這句話時,阿志以為自己終於遇見了真愛。
從情感連結到投資陷阱
然而,這份「真愛」很快就轉向了。一週後,Catherine開始談論她正在操作一個「穩定獲利的投資平台」,並邀請阿志一起參與。「你只要匯款,我幫你操作,獲利直接入帳。」她傳來平台的連結,還附上自己帳戶的獲利截圖,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真實,那麼有保障。
阿志在信任的基礎上,匯出了第一筆五萬元,平台帳戶立刻顯示「獲利+8,200元」。他開始相信這是真的,又陸續匯出第二筆、第三筆款項。直到他想提領獲利時,平台卻顯示「需補足保證金」,而此時,Catherine的回覆也變得冷淡。
信任瓦解,他才驚覺被設計
阿志這才驚覺,自己不是在談一場戀愛,而是陷入了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「情感局」。他總共損失了新台幣21萬元,但他沒有報警,只是默默刪掉了交友App。
「我不是怕錢拿不回來,我是怕再相信誰。」
這句沉重的話語,道出了比金錢損失更深的創傷。警方指出,假交友詐騙的受害者以男性居多,且多集中在30至45歲族群。 詐騙集團善於模擬情感語言,利用人性的脆弱和孤單,讓人在情感上失守。
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們,詐騙並非只針對特定族群,它不僅詐取財物,更摧毀信任。在網路上,每個人都可能遇到「真愛」,但當對方開始談論金錢與投資時,你是否能保持警覺?因為在愛情的外衣下,可能藏著詐騙集團的開場白。「識詐」不只是保護荷包,更是保護我們最脆弱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