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反詐系列-深度報導 1》:她不是笨,她是走進被設計好的「資訊局」
2025-08-30 / 專題報導
瀏覽人次:2086
記者徐庭揚/花蓮報導
「合法退稅、高報酬投資!」 看到臉書上這則廣告時,小芸(化名)以為自己終於找到致富捷徑。她沒有想到,這扇門的另一端,通往的不是財富自由,而是被掏空存款的深淵。
32歲的小芸是一名行政助理,每月固定存錢,夢想三年內在台北買一間小套房。今年報稅季,她被這則廣告吸引,加入了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LINE理財社群。群組裡,有看似專業的「投資顧問」每日發布盤勢分析,更有許多「學員」爭相貼出虛假的獲利截圖與感謝留言。這個「理財」環境看似熱絡、充滿機會,讓小芸的戒心逐步瓦解。她從一萬、三萬,到最後投入十萬,將辛苦存下的積蓄匯到指定的帳戶,每筆匯款後,對方都會傳來「已入帳,靜待獲利」的訊息,讓她深信不疑。
以為在學理財,其實是在學破產
直到某天,她想提領獲利,卻發現帳戶再也無法登入,客服突然失聯,緊接著群組也瞬間解散。她這才驚覺,自己不是在學理財,而是誤入了詐騙集團精心佈局的「資訊局」,一切的熱絡與專業,都只是為了引誘她上鉤的騙局。
小芸損失了新台幣28萬元。她知道自己被騙了,卻遲遲不敢報案。她說:「我怕被家人笑笨,也覺得錢拿不回來了。」她是那三成即使財損破百萬,卻因羞愧與無助而不敢報案的受害者之一。
警方指出,詐騙集團常利用報稅季,將詐騙話術包裝成**「合法退稅」、「高報酬投資」等誘人名義。他們擅長利用「內部消息」、「限時搶購」**等話術製造緊張感,催促受害者快速匯款,話術如:「這是內部消息,錯過就沒了」、「你是我們挑選的VIP名單」、「這筆獲利會直接入你帳戶」。
識詐,不是口號,是反射動作
根據統計,假投資詐騙已佔全台詐騙案件的近八成,其中受害者以女性居多,且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逐年增加。這顯示詐騙集團正將目標轉向更廣泛的年齡層,不再只鎖定中高齡長者。
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們,詐騙並非只針對特定族群。當你以為自己正在理財時,你是否能識破隱藏在華麗數據與熱絡對話背後的陷阱?「識詐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每個人都該具備的反射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