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反詐系列深度報導》你以為你看清了,其實你只是走進了局裡

2025-08-26 / 專題報導
瀏覽人次:1826

記者徐庭揚/花蓮報導

 

詐騙手法日新月異,從傳統的電話恐嚇到精心包裝的網路陷阱,詐騙集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蝕民眾的財產與信任。今年截至7月底,全台詐騙案件數持續攀升,逾20個縣市呈現增加趨勢。儘管整體案件數可控,但全台每日財損仍高達新台幣5億元,其中「假投資詐騙」占比將近八成,成為最嚴重的詐騙類型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數據尚未計入未報案的「黑數」。更令人憂心的是,約三成受害者即使財損破百萬,仍選擇不報案,主因包括「覺得錢拿不回來」、「怕被笑笨」、「不知道怎麼檢舉」。

然而,單純的案件數並無法完全反映詐騙問題的嚴重性。以花蓮為例,今年前7月財損金額累計高達新台幣6.76億元,其中3月和6月更達到高峰,單月財損分別為2.49億元與1.2億元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花蓮7月詐騙發生件數高達261件,若以每10萬人口比例計算,竟高居全國第二,達到82件。這項數據看似駭人,但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探

 

花蓮數據透視:高密度詐騙的警訊

花蓮縣警察局指出,由於花蓮人口基數較小,即便詐騙案件總數遠低於全國平均,單一案件數的增加就可能大幅推高每10萬人口的比例。因此,這項數據顯示的不是案件數最多,而是「案件密度」相對較高。這反映出花蓮的詐騙風險不容小覷,更值得我們深入了解詐騙集團如何鎖定目標。

在花蓮地區,詐騙手法的前三名依序為:

假交友詐騙(投資): 財損金額達新台幣2.66億元,佔總財損的50%。

純投資詐騙: 財損金額達新台幣1.97億元,佔比37%。

假冒機構(公務員)詐財: 財損金額達新台幣4,360萬元,佔比8%。

分析被害人年齡層,假投資詐騙主要受害族群為30至39歲,佔比達23%,顯示詐騙集團已將目標從長者擴大至年輕族群。而假冒檢警詐騙的被害人則以60至69歲居多,佔比高達32%,這類詐騙話術多利用長者對公權力的畏懼心理,讓他們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。

 

詐騙結構與目標族群分析

警政署數據指出,113年第4季中,僅3%的高額詐騙案件就造成逾57%的總財損,這顯示少數高額詐騙案對社會財產造成巨大衝擊。假投資詐騙受害者以女性居多,且50歲以上者占近四成。此外,退休、家管與無業者也占三成,這顯示詐騙集團鎖定「有資金但資訊落差大」的族群,利用其對投資的渴望或對資訊的不熟悉進行詐騙。

 

此外,詐騙手法也已從單一話術進化為多層次陷阱。有受害人因網路交友遭愛情詐騙,損失新台幣10萬元後報案,卻在尋求法律協助時再度落入「假律師」圈套,支付數千元人民幣訂金與刷卡費用後,對方失聯。他不僅錯付真心,更成為詐騙集團的二次獵物,這凸顯詐騙手法已從情感操控延伸至「假協助」的多重陷阱,讓受害者在尋求幫助時也無所適從。

 

全民防詐,從「識詐」到「懲詐」

面對日益猖獗的詐騙風暴,政府與民間正積極聯手出擊。警方除了持續透過公部門、金融機構、電信業者等管道進行常態性宣導,也積極創新防詐策略。

花蓮警方便運用創意,將宣導活動帶入生活場景,例如在蔥油餅街舉辦「反詐快閃」,以炸蛋蔥油餅作為獎品,鼓勵民眾參與有獎徵答,讓防詐觀念不再只是冰冷的口號。

 

此外,民間力量的崛起也為反詐行動注入新動能。由臉書社群升級而成的「反詐騙聯盟協會」正式成立,除了提供AI防詐助理工具,也設立「心理語療」與「急難救助金」制度,希望陪伴受害者走出被詐騙的陰霾。

 

這場全民反詐運動,從「識詐」(宣導)、到「阻詐」(預防)、再到「懲詐」(查緝),正逐步建立起一道防護網。但在高額財損與低報案率的現實下,如何讓「識詐」成為民眾的反射動作,而不僅是單純的警語,仍是當前最迫切的挑戰。

 

接下來,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真實故事,看見那些「他不是笨,他是走進被設計好的局」的瞬間,也看見社會如何從傷口中重建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