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刀鋒下的溫柔》新書會 花蓮慈濟整形外科展現醫術與人性的深度傳承

2025-09-18 / 醫療慈善
瀏覽人次:755

記者徐庭揚/花蓮報導

談起整形外科,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醫美療程,但在慈濟醫療體系中,整形外科的角色遠不止於此。他們是意外創傷的修復者,是癌症術後的重建者,更是病患人生的修補師。2025年9月18日上午,花蓮慈濟醫院舉辦《刀鋒下的溫柔》新書發表會,邀集多位整形外科醫師與病友齊聚一堂,分享這段跨越山脈、深耕偏鄉的醫療歷程。

活動現場包括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、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、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、資深醫師鄭立福與吳孟熹等人出席,病友黃秀政也親自到場致謝。她回憶17歲時遭砂石車輾斷骨盆與腹腔,歷經17次手術、8個月住院,靠著跨科團隊搶救與護理人員細膩照護,奇蹟般地保住性命與雙腿。她感性表示:「若不是慈濟醫院,我可能早已失去行走的能力與人生的希望。」

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指出,慈濟基金會即將邁入60周年,花蓮慈院也將迎來40周年。早年花東地區醫師招募困難,整形外科更是稀缺專科。1988年,簡守信醫師自臺大醫院來到花蓮,開啟慈濟整形外科的根基,後續由李俊達、鄭立福等人接棒,建立燒燙傷中心與訓練制度,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整外人才。

副院長陳培榕表示,整形外科與耳鼻喉科長年合作,特別是在頭頸癌術後重建上,展現高度技術與默契。每年超過百位病患接受重建手術,成果不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,也讓花蓮慈院在五年存活率上名列全台前茅。

李俊達主任分享,慈濟整外團隊不僅處理頭頸癌重建,也參與連體嬰分割、靜脈曲張微創手術等高難度醫療任務。他感謝團隊多年來的堅守與奉獻,強調「醫美可以改變外貌,但重建手術改變的是病人的人生。」

鄭立福醫師則以「老兵」自喻,三十多年來專注慢性傷口治療,與心血管科合作改善血流、促進癒合。他強調,經驗與耐心是整外醫師最重要的資產,也希望將技術與精神傳承給新生代。

慈濟整形外科的傳承不斷延續,從第一代的簡守信、李俊達、鄭立福,到第二代的黃介琦、王健興、林志明,再到第三代的許宏達、楊超智、吳孟熹、莊濬綦等人,如今已遍布花蓮、大林、台中、台北慈院,持續守護病患、培育新血。

新書會上,吳孟熹醫師以「救生梯」比喻整形外科的角色,形容前輩是穩固梯子的鉤子,新生代則是一個個扣上的環節,共同撐起中央山脈以東的醫療使命。他說:「我們不是在修補傷口,而是在修補病人的人生。」

慈濟整形外科醫師們,從意外創傷、工傷斷指、癌症術後重建,到燒燙傷、糖尿病足、先天缺陷修補,始終堅守崗位,以醫術與愛心陪伴病人走過最艱難的時刻。他們的故事,也正如《刀鋒下的溫柔》所記錄的,在冷冽的手術刀鋒之下,是最深沉的人性光芒。